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课题结题报告


在Visa的支持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从2019年4月到2020年的3月,课题组的一项题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的研究结题,并形成研究报告。报告聚焦如何利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出“金融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角度支撑,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关节”。

 

报告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2.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3.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4.国外开展金融教育普及的经验借鉴;

5.开展金融普及教育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研究不仅有丰富的理论依据,还有强有力的实践依据,具体为:

1.有利于聚集资金,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2.有利于提高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增加农民幸福感;

3.有利于加强农村信用建设,助力乡风文明;

4.有利于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宜居乡村进程。


本研究用到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并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问题,将农村居民分为青少年、中年、老年三个类别,分别探求金融知识普及方案和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路径。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开展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农民金融素养、改善农民收入状况,还可以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风文明、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因此,现阶段我国必须多措并举,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01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健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体系,全方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我国乡村振兴,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全面布局,统筹推进。在国家层面尚未完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规划和法律之前,我国可以从省级层面进行设计,先行先试。一是制定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长远规划,明确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工作,分层、有序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并将其纳入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二是建立专门机构负责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由省教育厅、省银保监局、省证监局、各金融机构联合参与的会议联席制度,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三是设立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金。基金的来源渠道可包括:省政府根据公益事业规划与工作计划,以专项预算的方式从财政支出项目中筹措的专项资金;各层级金融机构从开展公益活动的项目筹集的专项资金;非营利性组织通过赠与、捐助等筹款方式吸收的民间资金等。


02

以点带面,加快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程,促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不是暂时的物质繁荣,而是乡村生产力长期的发展,这需要人才的积累,需要造就一批具备农业、金融等知识的复合型的职业农民。我国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一方面,通过颁布地方性法规方式,从法律层面确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地位,规定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针对16岁以下群体,分层次推行“金融知识”学习计划,向其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内容涵盖真假币鉴别方法、存贷款、信用卡使用与管理、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新型投融资方式简介、现代化支付工具、家庭理财规划、保险等诸多内容。


03

针对不同需求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普惠金融覆盖率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普”,不是“惠”,是让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都能享受到相应的金融服务。提高普惠金融覆盖率可以加快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速度,有效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面对农民这个特殊群体,我国在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时,应有的放矢,根据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等因素将农村居民进行群体划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特色金融知识教育,提高教育覆盖面。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乡镇、村等各级干部的作用,经常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各个群体的金融知识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计划,同时付诸实施。例如:针对儿童,可以通过趣味性强、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和游戏向其传授货币历史、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介绍等金融基础知识,从小培养其正确的金融观念;针对知识层次较高的农村教师、学生、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向其传授理财、保险、投资、金融风险防范等知识;针对青年农民,可以启动“树立理财观”计划,引导年轻人进行合理消费;针对中高收入者,可以举办股票、债券、商品和金融期货、期权等投资专题讲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项金融教育活动,引导其选择恰当的投资方式和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率;针对知识层次低的农村居民及老年群体,则可以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设定专栏节目,向其传授真假币识别、非法集资、正确使用银行卡等知识,提高其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04

利用金融科技,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手段,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获得感

我国在开展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时,应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除采用公益广告、电视、广播、宣传手册、课程教育、研讨会等传统方式外,还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现代互联网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获得感。一是可以搭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通过设立金融教育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专题网站和开发手机 APP、游戏、动画片等渠道,向已经细分的农村居民群体传授所需的金融知识,但要注意知识的选取要具有针对性,信息量适度、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便于农村居民理解和掌握。二是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基层员工的作用,深入农村,利用金融科技,广泛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金融知识进农村新型经营体”等活动,全面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鉴于农村居民金融素质普遍低下,可以选取回乡创业大学生、农村教师等人员进行试点普及,让其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提高普及教育效率和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普及教育活动要避免做成金融产品销售专场,确保普及教育活动的中立性和公益性。三是结合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发起的“金惠工程”活动,启动我国金融普及教育志愿者工程。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广人稀,居住不集中,因此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要广泛动员,号召尽可能多的志愿者参与教育活动,不断拓宽普及教育受众面。金融普及教育志愿者工程要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推动,具体工作包括:方案制定、经费管理、资料搜集、组织培训等。志愿者群体可以由有一定金融知识的大学生、公务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等组成,可以把其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次数、效果等指标作为这些人晋级、就业、深造等的考核参考依据。


05

注重实效,建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评估机制,提高金融教育受众的教育效果

我国现有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往往只强调过程,而不注重评估教育效果,致使教育活动普遍流于形式,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获得率非常低。仅有的评估只是针对宣传资料的整理,包括金融知识宣传的时间、地点、受众群体数量、组织讲座的次数等,而对农村居民接受教育后的金融意识改变程度、金融行为变化等反映金融知识获得率的指标,既无后续跟踪调查,也无评估体系构建,教育反馈机制非常不健全。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效果,是农民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获得了农业行业发展所需资金、改变了乡村面貌、提高了农民幸福感。因此,我国必须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先进做法,建立动态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评估机制,从农村居民金融认知、金融文化素质、金融行为变化、金融意识提升等多维角度建立评估体系,定期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评估报告,总结金融普及教育活动的成效和不足,及时修正改进,以便不断提升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效果。

 


点 击 此 处 查 看 报 告 原 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