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5月12日,来自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大、北大、社科院等知名院校的学者,中贷协、中银协、建设银行、蚂蚁金服、腾讯、百度金融、京东金融、飞贷、宜信、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VISA等机构的代表共计30余人,齐聚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就金融科技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未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政府如何引导与监管等议题进行了闭门交流。
观点 01 业态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商业环境快速变化,传统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以更快的速度占领市场,并快速实现银行业态的转型。以获客为例,通过将服务嵌入到互联网场景中,传统金融机构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有效的触达。
对客户来说,金融服务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以微信发红包为例,既是社交媒体服务、第三方支付服务,又具有游戏的性质。
业态融合是未来发展的最大趋势。实际上,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融合才是西方所指的真正的Fintech。
案例:金融科技公司帮助小贷公司实现数据线上化 某金融科技公司与某省40余家小贷公司在数据层面进行合作,实现数据全部线上化“310”放款模式——3分钟申请,1秒贷款到账,0人工干预。3年服务800万家个人经营者和小微企业,户均低于10万元。
观点 02 分层竞争 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有各自的要素禀赋和能力边界,服务于不同需求,呈现分层竞争的特点。例如,即使为相同客户提供服务,金融科技公司的授信额度相对较低,而传统金融机构基于线下尽调,可提高授信额度。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层次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虽然目前大数据信用风险模型主要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信用评估较为有效,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运用云数据和智能制造,未来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基于大数据得到更好的金融科技服务。
反思:对“现金贷”一刀切之后? 对“现金贷”一刀切掉之后,并不代表金融需求就不存在了。因此,一刀切之后还需要考虑如何提供相应的服务,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
观点 03 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不止技术驱动
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既受到技术驱动,也受自身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前景判断的影响。例如,对大企业的信贷竞争已趋于饱和,很难创造盈利增长点,银行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点,而提升银行服务于小企业的相关技术为银行带来契机。
观点 04 金融的本质不会变 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但金融服务的形态、时间、方式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观点 01 业态融合带来的新价值
1. 提升信用评估的准确度 金融科技公司基于电商、物流、互联网行为等海量数据,与海关、税务、电力等外部数据进行匹配,运用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型开发,建立层次丰富的大数据信用评估模型。近年来,大量的交易和较低的坏账水平表明,大数据风控是有效的。 在没有科技支持的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审核注重流程规范和免责作用,资料也许是真实的,但也不能完全了解申请贷款企业的真实情况。相反,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传统金融机构的强数据可以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大数据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全面、立体的画像,提升信用评估的准确度。
例1: 银行掌握了诸多强数据源,但利用不充分。例如,(1)种粮补贴通常由农信系统发放,通过种粮补贴数据可以推测农户有多少亩田地;(2)公积金数据、代发工资数据也是互联网公司没有的;(3)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的数据。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