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的世界环游记(下)

 微信图片_20180718143646.jpg

 

 

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技术推动,多点开花 

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以非银行网络支付发展地最为成熟,并且由此衍生出其他金融产品与服务,例如借贷、理财、保险等。由于长期受金融抑制影响、市场空间巨大、加之早期宽松的监管环境、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广度和深度都处于全球前列。 
非银行网络支付 

非银行网络支付指的是付款人通过非银行支付平台进行资金转移的方式,现阶段,中国典型的、占据前两位市场份额的支付平台分别是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 
中国的非银行网络支付伴随电商及社交的发展而发展。2004年,为了促进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商的支付交易,支付宝上线,并首创“第三方存管机制”;2005年,腾讯在社交通讯平台QQ上推出财付通,用户可以据此进行在线游戏和音乐付费。此后,为了便于使用手机支付,这些平台开始接入手机应用程序。 
时至今日,中国的非银行网络支付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发展,在国际上也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巨头公司在出海拓展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技术等传播出去。 
从监管态度上看,按照《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的判断,中国监管层
起初采取了“包容并观察”的策略,这使得行业在较少的限制下快速创新和成长。2010年,中国央行出台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管理办法,规定了业务开展需要取得许可证的要求和程序;2015年中国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在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反恐怖融资、个人用户支付额上限、数据信息保护方面等提出要求。

微信图片_20180718143651.png

 

非银网络支付行业在中国体现了极大的普惠性,使用人群已经普及到农村乡镇地区,二维码支付已经是人们转移支付的重要的、便捷的方式。由于这使得人们的金融交易线上化、可追溯化、数字化,因此,伴随着信用资本的激活过程,对应人群的其他金融服务,如信贷、理财等业务也已经成为可能。

智能消费金融服务 

智能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小额贷款等,网络小贷在中国获得高速发展,其中有诸多原因,一方面,互联网高速发展,这使得金融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消费者群体则可以便捷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获得金融服务,贷款服务的可得性等极大提升;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网络小贷的发展提供了温床,电商平台以支付为入口,获得消费者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提供金融服务;再一方面,早期宽松、各地区强度不一的监管政策也促使网络小贷得到快速发展。 
网络小额贷款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服务,包括为网
店的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典型的如电商平台通过它们所控制的网络小贷公司为网店店主等提供小微贷款服务;为C端消费者群体提供消费类小额贷款等;另外,还有一些网络小贷公司为农户等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网络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互联网的长尾效应,更多终端小微企业、个人用户(包括农户)等群体获得了金融服务。提供这类业务的诸多公司也收获了成果,例如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诸多金融科技公司多依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展业,而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也利用了这一工具。 
维信金科是一家提供网智能金融服务的早期探索者,在十多年的发展中,现阶段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3月初,它在香港联交所提出了上市申请。在业务方面,维信金科也进行了普惠金融的探索,它开展的业务主要针对拥有银行账户及信用卡但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充分服务的优质及近乎优质的借款人群,并为他们提供各类消费贷款服务。据维信金科招股书,,截至2017年12月31日,维信金科的注册用户达到4840万,其中已经核实身份的用户达到3390万;在各财报期间,维信金科已经累计向250万名借款人提供了约480万笔贷款,笔均贷款金额多1万多,额度较小。维信金科利用新兴技术构建替代信用评分体系,并为更多人群提供贷款服务,体现了一定的普惠性。 
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公司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交易处理、数据存储等,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的分析速度更快、处理规模更大。互联网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研发出丰富多样的保险产品,并运用在线处理和数字化渠道更高效、便捷地服务消费者。同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产品以低价值、短期化、标准化为主,合同条款简单,操作流程简便。这对于更多的消费者来说,在可负担成本与可得性方面,相较于传统保险机构来说是一种提升。 
2013年11月,中国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众安保险的主要股东有蚂蚁金服、腾讯和平安保险。随着众安保险的设立,其他互联网保险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也相继设立。 
在监管态度方面,中国在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2004年8月颁布并于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这保障了各方的法定权利,促进了在线服务和保单的交付;2015年7月,中国保监会印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经营主体、经营范围、准入门槛等给予明确规定,确立了中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这为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银行 
金融机构形态上,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绕不开互联网银行这一形态。互联网银行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机构碰撞后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些互联网企业在电商、支付等领域取得有益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交易数据以及金融服务经验。凭借这些特征与优势,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银行业,伴随中国民营银行的开闸,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应运而生。 
中国已经成立了几家互联网银行,它们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其中,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于2014年从银监会取得商业银行牌照,新网银行于2016年取得牌照。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没有网点和柜台服务,主要利用技术和数据重点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产品。

微信图片_20180718143654.jpg


互联网银行通常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但同时受到资金约束,比如缺乏存款等,因此互联网银行强化与传统银行的合作,例如互联网银行将潜在借款人与传统银行连接起来,为传统银行提供借款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授信和借款等基本情况,并与传统银行联合放款等。在这种合作中,发放贷款产生的客户资源及收益则由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共享。 
在监管态度上,
中国监管层还在不断探索,现阶段的监管主要是对远程开户的限制,监管层要求消费者开设全功能账户时,必须采取面签方式。这是一个还需要探索的问题。 
不过,互联网银行的探索与发展打破了传统银行受制于物理网点制约的情况,对于更多人群的金融可得性、成本可负担性等需求,互联网银行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中国的普惠金融在技术推动下,正在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形态。从基础的金融交易账户与支付需求、再到释放流动性的融资需求,及到投资理财需求、金融风险分散与保障需求,各类机构正在进行供给的变革与发展;这些金融服务供给在人群服务方面也正在拓展,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人群也逐渐在被纳入服务体系中。毫无疑问,这正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题中之义。 

 

 

数字鸿沟是重大挑战

回看全球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找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技术的便捷性、触达性,更多的人群能够得以使用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并被纳入金融服务体系当中。 
当然,全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即“数字鸿沟”问题,那些对数字技术和金融知识缺乏必要了解的群体仍然无缘这一金融普惠的浪潮;另外,性别鸿沟也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财务能力相对普遍不足,她们仍然无法获得金融服务。例如,世界银行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65%的男性拥有一个正规的银行账户,而只有58%的女性拥有账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差异更为显著,达到9个百分点。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主要关注,并需要进一步得到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