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在2005年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即“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016年9月,中国杭州G20峰会主题报告《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首次将数字普惠金融界定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活动,它包括运用数字技术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者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所提供的的金融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是以负责任的、成本可负担的方式提供,同时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是可持续的。”《高级原则》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化或者电子化技术进行交易,例如,电子货币(通过线上或者移动电话发起)、支付卡和常规银行账户等。
实际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普惠金融早已不仅是当初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探索与实践,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它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国际社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关注与界定就是一个体现。
如今,普惠金融已经被视为国家和全球层面的一个政策目标,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政策目标,它包括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消费者群体、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征信、支付体系等)、政府机构等以及系列利益相关方。
关于普惠金融的界定,我们暂且选取央行报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与挑战》中的一个全面性的界定,即个人、小微企业(MSEs)能够获取和使用一系列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便捷安全,对提供者而言商业可持续。
在当下这个时点,中国的金融科技正在快速发展,对应地监管体系正在不断改革与完善,中国的金融科技俨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和中国一样,正在进行普惠金融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2017年,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撰写了报告《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与方法》(简称《报告》)。《报告》围绕杭州峰会通过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总结了世界各国17项具有示范性的政策方法,其中,中国有5项入选。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英国和美国的“监管沙箱”,奥地利和卢旺达的“监管科技”,印度的普惠金融综合平台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试图一瞥世界范围内普惠金融的创新探索情况。
全球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中,一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基于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改善基础的金融交易环境,体现是让更多的人群拥有金融账户,并可以进行支付交易,在这其中,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有益的探索。
支付、汇兑是基础的金融交易与服务。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需求往往聚集在这类金融服务上。
在非洲,近十几年来,“移动货币”技术正在崛起,并成为一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全球移动运营商协会(GSMA)的定义,“移动货币”借助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非银行物理网络,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没有被传统银行覆盖的地区和人群。根据非洲发展银行的定义,“移动货币”是存放在用户识别卡(SIM卡)上的货币,SIM卡将取代银行账号成为用户身份的识别码。
非洲移动货币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通过代理商网络进行存、取款交易;二是对手机要求低,通过普通手机收发短信即可完成操作,而无须连接互联网;三是无须关联银行账户即可提供金融服务。这些特征使得移动货币在经济和互联网条件都相对落后的非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显示出较大的后发优势。
2007年底,肯尼亚(M-Pesa)、南非(WIZ-ZIT,MTNMobileMoney)和赞比亚(CELPAY)三国出现了移动货币业务。这种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现金存取、账单支付、汇款等基本业务。2008年—2010年,非洲的16个国家也出现了移动货币业务。
在非洲,肯尼亚的M-Pesa业务最为典型,它的业务范围包括存取款、汇款、支付、工资发放等。M-Pesa采取代理网点模式,这能够在物理网点层面提升服务的可得性。肯尼亚有大量的M-Pesa代理网点,例如药房、路边香料铺、理发店甚至公共厕所都售卖M-Pesa。用户则可以在任何M-Pesa代理网点申请注册M-Pesa账户,且通过发送短信就可向其他用户支付和转账,通过网点就能方便地用M-Pesa进行存款、提现等。
这些年来,移动货币业务在全球其他地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例如,2008年,阿富汗的Roshan公司推出M-Paisa移动金融业务;2013年,移动货币业务延伸到巴西、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及塔吉克斯坦、越南等亚洲国家。
根据GSMA发布的《2015年移动货币行业现状报告》,2015年移动货币注册账户达到4.11亿,同比增加31%;移动货币已经在93个国家提供271项服务,覆盖85%的特定市场;另外,截至2015年12月,移动货币的活跃账户数量超过1.34亿,其中30项服务拥有逾100万活跃账户(在过去三个月中至少有1笔交易),7项服务超过400万活跃用户。
移动货币服务的普及使得贫苦和边远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扩大全球金融普惠的一种重要方式。
作为“数字印度”项目的一部分,印度政府建立了普惠金融综合平台(India Stack),整合了诸多技术措施。
这一平台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政府转移支付的效率,同时着力于消除获取金融服务的各种障碍。India Stack是一个开放式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它整合了不同经济领域的各项服务。这个平台有四个技术特征:一是非现场化,利用数字身份证(Aadhaar)实现对个人和企业的远程实时识别和验证;二是无纸化,平台由“数字锁”和“数字签名”构成,实现了主体间资料共享和合同签订的数字化操作;三是去现金化,以最新研发的“统一支付界面”为基础,实现了所有银行账户和手机钱包之间的实时、跨平台支付;四是知情同意,逐步实现在个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主决定哪些主体可以访问自己的数据。
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落地实践上看,移动支付正在迅速发展。印度是世界上移动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孟买街头的年轻人无一例外都拿着智能手机,戴着耳机,他们都是移动市场的受众群体,也是移动支付潜在的受众群体。
从监管的态度看,印度推行数字化、无现金社会的决心很大,印度储备银行已经采取措施澄清了移动支付的交易标准。2008年,印度储备银行发布移动支付指引,明确监管问题、技术和安全标准、操作性要求及消费者保护措施;之后的几年,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出现。印度政府已经成为推动其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如同中国崛起的P2P网络借贷与网络小额贷款,运用大数据等方式补充或者替代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从而为小微企业和C端消费者提供贷款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
一组数据显示,在六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即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替代信用评分模型有能力帮助3.25亿——5.5亿人首次获得正规信贷服务。
这种服务的发展路径类似中国,它们利用移动网络运营商巨大的数据,例如话费充值数据、移动货币使用数据等,构建一种替代信贷评分模型,从而为更多用户群体提供借贷服务。
作为这种服务的供给主体之一,金融科技类公司越来越关注更多非机构化数据的使用,例如通话记录、网页浏览痕迹、问卷调查数据等,来对用户进行分析。这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尽管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需要有效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特征是,中国的在线信贷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将这种服务拓展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