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巨头到国际玩家:“先享后付”都怎么做?

先享后付,超前消费,本来是属于银行信用卡的专利。但随着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大举进攻,这块蛋糕不再只是银行独有。国内外目前都有哪些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先享后付”服务,有哪些共性和不同?


01

国内经验

先享后付在国内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的信用卡覆盖人群有限,另一方面各大互金巨头的信用支付业务的发展无论从起步时间还是规模上都远超过国际同行。

 

如果按照类别来分,第一类是以头部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信用支付产品。此类平台一般为电商和其它交易类平台,天然拥有信用支付的客群流量和场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蚂蚁花呗。

 

蚂蚁花呗正式推出于2015年4月,额度在5000到50000元不等,账单日为每月1日,还款日为每月8日、9日或10日,免息期最长可达40天。

 

ABS[1]曾是蚂蚁花呗重要的募资手段。据笔者统计,2016以来,蚂蚁花呗累计发行了4584亿元的消费贷ABS,其中已清算2943亿,仍在存续期的有1641亿元。2017年是花呗ABS发行的高峰期。但在当年的12月,央行和原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其中明确: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各地不得进一步放宽或变相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融入资金的比例规定。

 

蚂蚁主要是借助旗下重庆蚂蚁小微小贷(简称“蚂蚁小贷”)——作为花呗ABS的发行主体,虽然在141号文后蚂蚁小贷的注册资本由38亿元大幅增加至120亿元,叠加2.3倍的杠杆依然杯水车薪。2018年,花呗同借呗一样,开始转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联合贷款”。到去年10月,在包含助贷的数据下,花呗余额达2000多亿元。

 

比蚂蚁花呗更早上线的是京东白条,2014年2月即面向用户开始公测。白条用户可选择最长30天延期付款、或者3-24个月分期付款等两种不同消费付款方式,最高可获得15000元信用额度。ABS或ABN是京东白条重要的资金来源。2015年以来,京东白条累计发行了778亿ABS和105亿ABN。虽然起步更早,但是京东白条的整体规模拓展不如花呗,截至2019年6月末在贷余额为411.32亿元。

 

同样拥有电商场景而切入“先享后付”的互联网巨头还有苏宁。旗下的“苏宁任性付”上线于2015年,最高可申请20万元,最长可享受45天免息。2018年苏宁消费金融曾发布会员大数据报告,显示上线三年来任性付累计提供了3000万人次服务,人均购物分期消费平均为1000元。

 

新近入场信用支付赛道的互联网平台玩家是美团。美团月付于2020年5月29日正式上线,实则为此前“美团买单”的升级版,开通月付服务后,用户在美团系app消费时,可以先用美团月付授予的信用额度完成支付,到次月8号再统一还款,最长免息期38天。除基础的信用付功能外,美团月付还主打美团场景内的叠加优惠权益和先享后付体验。


第二类是由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信用支付产品,如乐信的“分期乐”,360金融的“微零花”。


网贷领域的隐形巨头360金融,因自身缺乏消费场景而与外部场景广泛合作,包括微信、抖音等社交场景,支付宝等交易场景,滴滴、同程等出行场景,移动、联通等通讯场景。据笔者了解,360金融也曾考虑过自建消费场景“360电商”。不过360金融目前还是更加聚焦于借贷主业,对于自身缺乏的电商场景基因没有过于勉强。网贷平台曾经的资金来源为个人投资者,如今头部平台均已转向银行、消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放款。


第三类由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代表头部平台有捷信、招联、马上等。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其主打产品为“安逸花”,额度在500到50000元之间,其自称与3大电信供应商和5类银行合作,自有获客入口超250家,线下合作商户超14万家,深度合作线上场景超130个。而新入局的两家巨头消费金融公司动向也值得关注,平安集团全资控股的平安消金近期推出了“小橙花”,最高额度20万元,可覆盖消费全场景;小米消费金融虽然还未上线产品,据笔者了解,未来小米消金可能推出的产品将有望借助物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服务小米体系内的商户和客户。

[1] 消费金融ABS:以消费金融资产为基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编者注)


02

国际经验

第一类是同样由互联网交易平台推出或采购的信贷服务。这一类产品中,新兴东南亚市场两大打车巨头Gojek和Grab的厮杀很有代表性。

 

早在2018年,Gojek就与印尼P2P公司Findaya合作推出了Paylater服务,免息期最长可达45天。这也是Gojek首次针对终端用户而非商家推出个人金融服务。与此前列举的国内先享后付的服务不同,Gojek的这项服务不是主要针对商家收费,而是会面向用户收费。PayLater的限额为50万印尼盾,约合230元/月,而每月用户需要支付12500印尼盾的服务费,约合5元/月,如果用户每月借贷费用不高,换算成月息比例不能说很划算。

 

2019年7月,Grab上线了Paylater服务,覆盖打车、外卖、闪送和合作伙伴的线上购物,免息期最长为30天,用户可在每个月月底一次性还清所欠款项。如果延期还款,用户需要支付10林吉特[2]的违约费,但在免息期内不需要额外缴费。Grab并未披露资金来源。

 

第二类是金融科技企业尤其是支付企业推出的服务。例如,澳大利亚最大的“先享后付”企业Afterpay在疫情期间就广受关注。Afterpay本身并没有场景和流量,它的模式是按照九六折帮助顾客垫付货款,然后再从顾客那里分期收款,如果客户逾期将需要缴纳罚款。有趣的是,在澳大利亚从事信贷相关业务的公司都需获得信贷许可(Credit Licence),而Afterpay的分期支付方式不涉及利息费用,可以规避62天或以下短期贷款相关规定的监管,可以有效减少小额贷款消费者的繁琐手续。与Afterpay同台竞技的还有Splitit Payments,Zip,Sezzle等。

[2] 林吉特:马来西亚的法定货币以及部分国家的流通货币,1人民币约等于0.61林吉特(编者注)


03

产品逻辑

虽然各家产品的细节多有不同,在产品逻辑上,还是有一些共同问题可以探讨。

 

首先,这是一个盈利的产品吗,如何盈利?

 

仍以花呗为例,与信用卡相比,花呗并不收取年费,免息期短于信用卡,其基础的账单分期服务主要面向商户收取服务费,每笔将按交易金额的0.8%收取服务费。2019年下半年,花呗针对线下功能“当面花”做了优化,针对部分小商户推出“花呗收钱,免服务费”活动。未来3年内对不超过150元的花呗订单服务费全免,超过150元的花呗订单按0.6%优惠费率收取服务费。

 

除了账单分期服务,花呗还有交易分期服务,支持3、6、12期分期,手续费可以由商家承担,也可以由用户承担,这种分类本质上不改变花呗的盈利,但可以成为商家促销的手段。实际上,无论是花呗还是京东白条,分期免息都是一种常见的促销手段。

 

但是,这类先享后付工具始终不是一个现金奶牛。同信用卡一样,大部分用户会在免息期内还款,真正贡献利息收入的用户占比不高。据笔者了解,到去年第三季度,花呗一半以上客户额度小于2000元,超过30%用户额度小于1000元,有四分之三的用户从未支付过手续费或利息。

 

据笔者了解,腾讯旗下微众银行内部曾多次研究推出类似花呗的产品,但未能落地,原因之一就是相比于无须依赖场景和设置免息期的现金贷产品(微众银行主打产品为“微粒贷”),花呗类产品不仅盈利能力弱,还会占用流动资金。而腾讯正在灰度测试,预计将于今年四季度上线的“分付”产品,据业内人士指出,也并非类花呗,而只是一款针对大额消费场景、没有常规免息期的纯粹消费分期产品。业内人士同时算了一笔账:按照资金成本5%,不良率2%,系统、代发代扣、人员成本1%来计算,每1000亿元余额85%免息,就要补贴68亿元,这不仅不盈利,还有可能倒亏。

 

对比国际同行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由于Afterpay已经上市,其财务数据较为完备,可以看出,通过收取交易费用4%到6%的手续费,和每笔固定0.3美元的费用,其7成收入由商户贡献,其余不到3成收入由逾期客户贡献。然而实际上Afterpay至今未能盈利。

 

那么,既然盈利能力不强,为何市场上的玩家们仍对此趋之若鹜呢?原因之一在于“带货”。对于本身有电商场景的玩家来说,这一产品本身可以提高订单转化率,以刚刚上线的美团月付为例,试运营期间,月付用户的美团订单量平均提升超20%,交易金额平均提升超15%;用户对月付的使用意愿也在不断增强,追踪数据显示,用户开通美团月付六个月后,月付支付在其个人消费金额中的占比相较开通首月,平均可提升超六成。其次也可以“带量”,尤其是年轻人的“量”。还是以美团月付为例,尤其是90后、95后美团用户习惯把美团月付设置成首选支付方式,而在下沉市场,三四五线城市用户的月付开通意愿和还款表现甚至比一二线城市用户还要好。

 

而对于花呗这样已经充分覆盖市场的产品来说,其不断扩展的边界已经触碰到银行信用卡客群的安全边际。2016年,花呗用户过亿,其中90后占比接近一半;到2019年,花呗用户数突破3亿,90后占比下降。

 

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其扩张策略会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发展较为成熟的如花呗、白条、分期乐等,都开始了突破舒适区,与线下支付结合的路途。例如,2019年花呗宣布,符合“当面花”场景的实体店交易,单笔订单金额在150(含)元以内均可用花呗付款,取消原来每月500元“当面花”限额。等于花呗用户只要每笔交易不高于150元就可以无视商家有没有开通花呗收钱功能,都可以使用花呗支付。

 

分期乐推出的“乐卡”,于2019年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实质是通过乐卡对接南京银行的二类户,生成了一张南京银行的储蓄卡并绑定微信支付,再通过分期乐进行分期消费。这种做法有无打“虚拟信用卡”擦边球姑且不论,至少是体现了乐信要打通线下支付通道的野心。根据乐信一季报,在一季度,乐信的旗下分期乐商城拥有商品数达240万(SKU),一季度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交易额达105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线下交易额达93亿元,同比增长1239%。而进入二季度,乐信称,4月,分期乐线下交易额比3月增长12.7%,5月较4月增长17.8%,增幅、增速逐月扩大,线上线下分期消费业务均出现大幅增长。

 

国外也同样如此。今年7月,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Afterpay宣布与Google Pay合作,为美国实体零售店提供分期付款服务。用户只需在商店终端使用他们的安卓手机,就可以享受四期分期付款,且无须支付任何额外费用。可以看出,随着这些服务走入线下,真正威胁的,其实是银行信用卡的蛋糕。信用卡要如何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围攻,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