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广:用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180717154400.jpg

2018年6月21日,由浙江省金融办、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蚂蚁金服、网商银行承办的“钱江观潮——2018小微金融行业峰会”在杭州钱塘江畔举行。来自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世界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机构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经济转型升级新时期,如何推进普惠、绿色、可持续的小微金融行业发展。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了此次盛会,并发表演讲。

 

小编整理了贝多广院长的演讲全文与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最近的一些想法,如何用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我们从事金融的人是否可以发挥我们的作用?普惠金融是否可以起到助推作用?

 

首先一起来看在乡村振兴中的一些基本因素。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最近在人民大学召开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研讨会,与会专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整个农村或者说乡村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专家用的是词是“农一代”、“农二代”、“农三代”。“农一代”已经老了,干不了太多农活了;“农二代”在城里面打工,有的回乡了;“农三代”从来没干过农活,不想回到乡村。这样的人口结构,包括我们在浙江等地方调研发现所谓的“空心村”,反映了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一个很致命的制约因素。

 

土地制度是乡村发展最基础的条件。中国特定的制度实际上对农村发展有很大制约。当然,现在国家的政策有了重大突破,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分割开来,而且现在正进行各方面的试点。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时间。

 

乡村振兴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从乡村的产业变迁看,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是从农业开始的,农村要增加价值就从农林牧副渔开始。早些年连副业都是不允许的。改革开放之后接着就发展工业、矿业,有条件的乡村变得富裕了。近几年,农村出现一个可喜的变化,产业向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比如梯田不光用来种地,还可以变成旅游资源。再进一步的发展是城乡融合,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乡村振兴,有别于以前的“三农”问题。为什么用乡村振兴而不用农村振兴?人们可能在乡村居住,但是从事的产业可能是文化,可能是旅游,或其他的各种行业。甚至于城里的人会回到乡村去过一种休闲的日子,这个就是未来城乡发展的方向。

 

再来看组织形态。农村最基础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每个农户都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小微企业、微型企业。一户就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最近几年有一个可喜的发展,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些专业的甚至综合性的合作社。中国可能又掀起一场新的合作社的高潮。但是这场高潮不完全是由政府强制推动的,而是由农民自发自愿地成立一些专业的合作社。规模大一点的,有一些能人组织一些小微企业,甚至变成一些比较大的龙头企业,这些在农村都可以看到了。乡村中还有一类组织是供销商,有比较传统的,也有比较新型的,仍然在发挥作用。金融服务商是乡村中的一类组织,我们后面再详谈。乡村的高级组织就是县乡两级政府。所谓乡村,可以理解成县域经济的范围。而县乡两级政府在中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世界各国来看,乡村一般都还会有农会或农协,这在中国却很少见或几乎没有。但我们可以拿来学习借鉴。现在有一些专家特别强调组织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我们今天重点要谈的是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服务功能。讲到乡村金融,首先要看需求方。在乡村经济中,金融需求量最大的是政府。有一些比较大的县级政府,它的融资量都上到十亿、二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非常大。往下走就会看到刚才讲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合作社、能人,一直到普通农户,甚至到贫困户。目前来看,普通农户和贫困户的贷款需求一般为几万元。合作社或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大概在20万元左右,他们能够被金融机构看中;但是对普通农户和贫困户的借贷需求还是较难满足。

 

从供给方看,如果我们在乡村推动普惠金融,各地都有农信社、农商行,他们存贷并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邮储银行是全国网点分布最多的机构,在农村以吸收存款为主,贷款相对较少。其他的各种商业银行,现在都开始进入县域的层面,但是真正要下到乡或村里面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服务对象以中小以上的企业为主。当然,这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现在大家比较容易忽略但是实际上在农村有这样的小贷、微贷公司,扎实地做普惠金融的事情,做农户的信贷工作。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贷不存因而导致资金成本较高。

 

现在崛起的是金融科技,刚才网商银行的视频显示他们至今已经服务了超过8500万客户,非常令人瞩目。在这方面主要以电商形式或者说以供应链金融的形式往前推进,未来的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

 

分析这些需求和供应的关系之后,简单归纳一下中国乡村金融的问题,不一定准确。从供应方来说,刚才讲了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是农信社、农商行。但是,农信社因为变成了农商行,而农商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跟最初的服务于农户或微小企业的目标是有冲突的。尤其是农商行进入到资本市场,股东对他们的要求是股价上升。发达国家中扎根乡村的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合作银行。在这一点建议国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供应方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农村的资金比较短缺,但是在一些省份已经出现了过度供应。因为国家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做普惠金融。在农村怎样做、客户在哪里?农信社客户就是目标客户,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些客户非常了解。于是在农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好的客户、好的小微企业获得超过它们自身能力的资金供应,而原来从来没有得到金融服务的仍然没有得到金融服务。这个现象已经出现了。

 

从需求方看,最近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报告》,专门对浙江的情况做了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比如浙江省覆盖率、账户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3%,与北欧国家非常接近,也就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光有户没有用,这个户是不是活跃的账户?政府发一张银行卡,设一个户并在里面放一笔钱;钱提完,这个户就不用了,使用率非常低。现在的平均使用率是50%,尤其是贫困地区较低。

 

而需求方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我们着重探讨的:他们的需求为什么得不到满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的金融教育是非常薄弱的。中国所有的高校都有金融专业。但是老百姓的金融知识非常匮乏,这也是我们看到为什么有很多误导、欺诈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农村,金融教育、金融能力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在东北落后地区调研发现老百姓害怕金融,不敢借钱,因为完全不了解会发生什么事,有一种恐惧感。

 

从资金市场角度看,中国的农村金融或者说乡村金融的问题就是资金流向的问题。中国的资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这个流动态势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状态,而背后在我看来是资金的价格,是市场价格受到了很大扭曲。监管方面也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比如推出优惠利率下乡,在我看来是对市场的扭曲,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

 

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乡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由一些机构做微型贷款,骑马或开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去送贷款。进一步发展到电商、阿里的淘宝、村淘这一类,包括供应链金融,一直到现在大家几乎人手一个数字支付,也就是手机上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在农村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了90%,数字支付达到了70%。现在,全国各地农信社、农商行推行的金融综合服务点,一般都有一个类似于多功能的POS机、农民可以简单地存款或者取款的机具,这个称之为过渡性的机具。未来中国乡村的普惠金融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肯定会发展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我们最近刚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监测报告》,公布了普惠金融的指标体系。这里面黄色的是世界银行同类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指标,他们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选用的样本量仅有一千多个,而我们这一次仅在浙江省就选取了一万三千多个样本,涵盖的指标也有所扩展。其中有些重大发现,包括使用情况、金融能力等指标,这些指标都是此次创新的体现。

 

从数据来看,有47%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排斥,这个数字总地来看是比较高的。下个月我们将在甘肃省进行同样的调研,届时会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差别进行对比。

 

从浙江的启示来看,普惠金融发展最明显的短板是金融能力,其中包括如何计算复利、判断风险等。但是有一些可喜的地方,当金融的排斥程度越低时,老百姓对未来的展望、预期越好。这说明金融服务能让人们对未来经济、生活、投资、经营具有更加乐观的预期,这反过来证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要的是,普惠金融要通过创新来推动乡村振兴。传统上我们说的创新是在现有的技术层面去覆盖新的客户,这是第一层次的创新。第二层次的创新是传统的机构导入了新的技术并发现新的客户。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跳跃性的、创造性的创新,也就是说用全新的技术,也可能是全新的机构去推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相信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就是在走这条路。未来如果普惠金融能够数字化,能够跟金融科技结合起来,我相信它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普惠金融难在农村,农村中最难的话题是所谓的“最后一公里”。中央一直在说要为农村、农户服务,但是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现在看来,要在理念上有重大突破。也就是说,要真正站到农民的一边,以农民用户为中心,把农民的需求当作出发原点,把“最后一公里”当作“第一公里”,真正是为农民设计产品。这样的话,“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对以上内容,总结出三个观点:

 

一、普惠金融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数字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三、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要以客户为中心。

 

最后,感谢大家,谢谢!